文化馆事业发展的思考与讨论 第四讲:对文化馆数字文化服务的几点思考——以张家港市文化馆为例
发布时间:2021-04-01   文章来源:国家公共文化云;  编辑:张瑞莉 浏览量:0   --   

微信图片_20200330103845.jpg


张家港市文化馆数字文化馆建设起步较早,2014年是作为政府实事工程来实施建设的,由三部分构成:线下、线上和掌上。“线上”和“掌上”分别是门户网站改版升级和微信服务号功能开发;那么“线下”就是现在我要带大家去看的实体体验馆。


我们先来看看舞蹈教学体验区,市民可以在教学系统中学习掌握各种舞蹈,并通过AR同步技术形象生动地学习多种舞蹈基本技巧;同时还可以把这个体验区当作标准舞蹈房来进行培训学习和团队排练。舞蹈教学体验区的教学系统设置了三大板块:一是文化强国舞起来,主要是“学习强国”“精彩江苏”里的舞蹈教学视频;二是幸福港城跳起来,主要是本土原创特色广场舞教学慕课视频;三是A R 体验动起来,主要是互动教学体验。


定制服务中心这儿是一个多功能区,这台像打开的书本的数字有声一体机是文化馆的电子阅览室,可以试听、下载有声读物,同时这个区域还是我们和访客一起商讨他们活动定制方案的交流场所,这台平板电脑里面,存储了文化馆曾经策划、辅导开展过的快闪、村晚等大量群众性活动的视频资料。


接下来我们前往互动学习体验区。这个体验区有个光环:在2015年中国文化馆年会上,这个体验项目作为13个入选项目之一,亮相全国文化创新成果展,受到了与会同行和重庆市民的青睐。这个蓝箱其实是一个虚拟演播室,在这里,市民可以选择拍摄虚拟场景照片,或选用智能录播系统,系统会利用抠像原理生成一张身临其境的照片或者一段视频,体验者可以通过使用微信扫码即时获取照片或视频,可以自己收藏,也可以分享到朋友圈。去年我们还在这个体验区推出了“领读习语,光芒在心”活动,有不少基层党支部还组织党员来到体验区,通过录制“领读习语”小视频的方式,举行特殊的党日活动。


再来看看这边的摄影教学体验区。在这儿,摄影爱好者可通过互动触摸屏里的教程了解摄影知识。还可以取下面前的单反相机,跟着教程里老师的示范学习单反相机的使用技巧。例如逆光下、强光下、夜晚等不同光线条件,静态画面以及动态捕捉等各种摄影技巧。


再过来就是音乐教学体验区里,这儿也是一个简易的录音棚。在这里,我们可以通过触摸屏赏析和学唱中外各类经典歌曲;我们还可以通过乐队体验模块,学习使用电子吉他、架子鼓等乐器及混音设备,打造自己的乐队,并录制自己的单曲。


最后是书法教学体验区。面前的这三张书法桌可以向不同书法基础的体验者提供名家五种书体的临习教程和名家名帖的临摹体验。通过这种书法体验,提高广大市民,尤其的青少年对书法的浓厚兴趣,引导他们喜爱和传承这项享誉世界的中华传统艺术。


实体数字文化体验馆我们今天就先看到这儿,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文化馆数字文化服务”这个话题。


大家都知道,要做好数字文化服务,服务平台至关重要。张家港市文化馆在数字化建设之初,我们选择了三个平台:线下、线上、掌上三块。“线下”的实体体验馆,刚才我们已经实地浏览了一遍,“线上”就是我们文化馆的门户网站,而“掌上”就是手机,这部分我们最为重视,因为它是最便于大家随身携带、灵活使用的一个平台。我们的体会是:


一、巧用第三方平台,让文化馆数字文化服务如虎添翼


迄今为止,“掌上”平台我们经历过两次选择。


第一次是2014年的政府实事工程——数字文化馆建设,当时“指尖文化馆”有两个建设方案:APP软件和微信公众号。


APP软件提供的服务尽管方便、自由,但它投入大、推广难。独立开发一个普通的APP软件,不仅需要兼顾安卓、苹果,甚至微软等多个系统,而且需要不断更新、升级,一个APP的开发维护经费需要数十万元。APP软件的下载、安装与使用,也较为麻烦耗时,市民参与的积极性不高,难以大批量推广。


微信公众号则不同,除了每年一次性缴纳300元的认证费之外,微信软件本身是完全免费的,使用自带的任何功能也都不再收取其它费用,使用微信时产生的上网流量费则由网络运营商收取,仅使用成本这一点就比APP软件更让人青睐。因此,张家港市文化馆决定借助微信这一成熟稳定、性价比高的第三方软件平台,将文化服务拓展到移动互联网领域,助推数字文化服务。


从2014年8月通过微信公众号向市民推行“微服务”至今,微信平台在通过移动互联网向大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让普通民众随时随地享受公共文化资源等方面,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也收到很好的社会效果。


但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微信公众号也逐渐暴露出了自己的一些短板:功能单一,以信息传递为主,基本没有交互性,而且操作延时比较长,所以用户体验感比较差。这个时候,小程序的优势就突显出来了:它主要以功能服务为主,不需要依托粉丝来运营,你只要打开微信,它就会推荐5公里以内的所有小程序;而且小程序基本上可以覆盖所有行业的需求,类型有外卖、企业展示、智慧门店、共享经济等等,功能强大,交互性高,使用感强;用户体验接近原生APP,无需下载安装,使用起来非常顺畅,所以用户流失率很低。


第二次选择是2019年年初,为了宣传推广和营销非遗传承人的手工制品和文创产品,我们尝试开发了一个微商型小程序“非遗集市”,在去年3月份赏花季开幕式现场首次亮相就备受关注,小程序里近百件上架商品涉及10多个非遗技艺项目,通过小程序下单的非遗商品及文创产品远销北京、青岛、银川等地。


今年年初,席卷全国的新冠疫情给我们的公共文化服务带来了一次严峻的考验。人民在哪里,服务就在哪里。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如何做到“闭馆不打烊”,数字文化服务模式彰显出独特的强大优势。基于有了“非遗集市”小程序设计开发的成功经验,张家港市文化馆数字化运行团队,仅用两周时间的设计和调试,服务型小程序“一城繁花”就正式上线了,由此开启了数字文化服务新模式。


“一城繁花”充分利用轻站小程序操作便捷流畅、服务形式多样的特性,将文化馆各项工作职能全部集成到了十大板块中,突出文化服务功能。


由于疫情不能外出聚集,这可憋坏了爱跳广场舞的阿姨们。针对这一情况,小程序特设了“慕课时间”板块,推出了文化馆早期摄制,由舞蹈编导创排的中国舞、地方秧歌、排舞、特色广播操等四大系列20多个舞蹈慕课教学视频,供广大广场舞爱好者居家线上学习、过瘾!


在“一城繁花”小程序的场馆预约、艺术普及、志愿服务等多个板块开发了互动功能。实体数字文化体验馆的预约体验,以及未来城南文体中心面向百姓开放的排练厅和剧场的预约使用,都可以通过“场馆预约”板块一键完成。张家港市2014年推行总分馆制,其中 “总分联动”的“助理清单”板块亮出了每个月分馆长助理的服务时间,各基层分馆的群众团队可按需“点单”。


二、推进文旅融合,让数字文化平台兼容“诗”和“远方”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文化和旅游工作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科学回答了事关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的方向性、根本性、全局性问题。用文化的理念发展旅游,让旅游更有“诗意”;用旅游的载体传播文化,让文化走向“远方”。文旅融合发展是大势所趋。


就数字文化服务而言,如何让数字平台成为“诗”和“远方”的兼容载体,则需要我们用责任意识和大智慧来武装它。一方面,在小程序中设计群众文艺作品的展示版块,让老百姓感受新时代诗意生活的美好和幸福。我们在“一城繁花”的“繁华在线”版块发布了文化馆近年来原创的各门类的优秀作品和大型文化活动的高清视频,供微友们欣赏回味。


疫情防控期间,我们开启“闭馆不停工”模式,紧锣密鼓创排了一批抗疫主题的新作品,诗歌、快板、小品、歌曲、美术、剪纸、烙画,一应俱全。我们在“繁华在线”板块开辟了“抗疫专辑”专栏,把这些作品全部呈现给了“最美逆行者”和广大受众。


另一方面,在小程序上搭建起“遗产+旅游”的融合平台,把本地非遗传习所、生产性保护单位和创意基地等纳入旅游线路,推动文化资源和文化惠民服务嵌入旅游景区、旅游线路、旅游公共设施。我们在“一城繁花”的“玩转非遗”板块推出了“寻迹乡愁”非遗旅游路线,为广大市民提供了周末港城一日游的暖心攻略。


目前我们先策划整理了三条张家港非遗旅游路线:南线是美食之旅,可以体验乘航拖炉饼、高庄豆腐等港城特色美食;西线是购物之旅,可以买到雷沟大布、后塍竹编等港城非遗工艺品;东线是文化之旅,可以在鉴真东渡纪念馆了解鉴真东渡的故事,也可以去江南农耕文化园感受传统的沙洲打油作坊技艺。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运用小程序的定位功能,给每个非遗点位都进行了导航定位,张家港本地及周边县市的微友们可以在导航的指引下直接自驾前往目的地。


三、以人民为中心,让民众从数字文化服务中提升获得感


群文工作要以人民为中心,不仅仅是唱给人民听,跳给人民看,更要让人民成为真正的参与者,成为文化活动的主角,在活动中提高他们的艺术修养。一直以来,让人民在群众文化的“繁花”园里拥有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是我们文化馆人的不懈追求。开展公共文化“云服务”,不仅是群众的需求,也理应成为我们的自我追求。


小程序具有互动性强的特点,我们“一城繁花”里“艺术普及”的“我要学艺”板块,受到学生家长和老年朋友热捧的少儿公益艺术培训和文化馆老年大学,包括深受文艺青年喜爱的“暨阳艺术大讲堂”,都可以直接在线进行报名和预约。


服务用心,艺术入心,方能暖心。为致敬逆行武汉战疫的港城骄子,文化馆对其家属推出了一系列服务项目,“一城繁花”小程序在“礼遇专区”就特设了“援鄂医务人员礼遇专享”,针对援鄂医护人员子女推出艺术培训志愿服务行动,以实际行动积极参与疫情阻击战,努力提供优质公益培训资源,彰显责任担当。首批开设器乐、声乐、美术、舞蹈等门类的七个课程,培训老师有文化馆艺术普及部的工作人员,还有艺术团、辅导部的老师。上个月,文化馆美术创作员李素艳对接了张家港市中医医院一名援鄂医生子女。李老师首先从加强孩子对绘画的兴趣入手,拓展提升孩子的想象力,并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制定了每周两次的授课计划,通过线上交流、视频对话,孩子在李素艳老师的耐心指导下,用手中的画笔描绘出一幅幅“春之图”。


儿童画欧阳乐老师、舞蹈潘亦情老师也都被援鄂医护人员子女约课。老师们通过网络“到人民中去”,也带去了属于春天的气息。未知


文化,现在已然成为新时代的一种生活方式。当人们“迁移”到网上生活的部分越来越多,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世界的沟通,主要通过数字化界面来转换和达成以后,“数字文化服务”必将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更大的变化。专家们普遍认为,当5G普及以后,线上模式的探索,将会越走越远。我们必须重视拓展“掌上”空间,以小程序、公众号、抖音、视频直播为媒介,发掘潜在受众群体,吸引更多年轻人和市民走进文化馆,参与到群众文化活动中来。


当然,文化馆在数字化服务创新之余,一些固有的形式和模式还要保留,线上永远无法替代线下的魅力。我经常说,数字书法桌是永远培养不出书法家的,这些数字手段能够有效提升民众,尤其是青少年对艺术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但最终他们还是得从艺术家和我们文化馆人手里来传承。数字化时代,群众文化如何培育自己的发展模式,新时代文化馆如何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群众的美好文化需求,这是我们群文人接下来必须面对的新课题,也亟待全体文化工作者只争朝夕,不负韶华,共同努力!


注明:转自中国文化馆协会主办的“文化馆事业发展的思考与讨论”专题。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电话:0393—7229222
地址:清丰县朝阳路与凤鸣路交叉口东100米路南
邮箱:qfxwhg@163.com
技术支持:清丰县数字文化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