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 | “大文化事业”视野下的文化馆服务融合发展
发布时间:2024-11-13   文章来源:文化馆发展研究院;  编辑: 浏览量:0   --   

摘要:融合发展是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在“大文化事业”视野下推动文化馆服务融合发展,需要确立“上接‘天线’”的工作目标,需要打开“下接‘地气’”的工作格局,需要形成现代治理能力、畅通社会参与渠道,需要主动出击推进与科技、旅游、教育等诸多领域的跨界融合。

关键词:“大文化事业”;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文化馆服务融合发展

业内一般把文(文化馆)、图(图书馆)、博(博物馆)、美(美术馆)等文化系统内各行业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称之为“小文化事业”。“大文化事业”是相对“小文化事业”而言的,不仅包括文化系统,还包括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教育等文化系统之外的各类组织、行业所承担的公共文化服务,也包括那些由文化产业、文化市场等方面主体承担的公益性文化服务,以及各类社会力量参与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

融合发展是我国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原则之一[1],意在加强统筹管理,建立协同机制,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与科技、旅游、教育等领域跨界融合,从而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发挥整体优势,提升综合效益。

文化馆是由政府设立、面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主要承担全民艺术普及和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功能,开展社会教育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是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在“大文化事业”视野下推动文化馆服务融合发展,是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旨在建立政府、社会、市场协同共进的发展格局,让人民群众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




一、确立“大文化事业”视野下的工作目标

发展文化馆事业,开展群众性的文化活动是我国文化事业建设的重要内容。宪法第二十二条指出,“国家发展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文学艺术事业、新闻广播电视事业、出版发行事业、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和其他文化事业,开展群众性的文化活动。”可见,文化馆是我国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政府必须予以保障。目前,在国家文化事业发展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大政策法规中,都包含有文化馆方面的内容。

由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制定并颁布的国家文化发展规划,如《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等,都对文化馆内容,如设施网络建设、群文精品创作、群文团队组织、群文活动开展、数字场景应用等,提出了明确要求和发展目标。由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出台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项政策,如《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等,都将文化馆作为重要抓手,赋予了总分馆制建设、法人治理结构改革、服务效能提升等重要改革发展任务。作为我国文化领域的“基础立法”,在文化事业建设中起到“四梁八柱”作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也将文化馆列为最重要的公共文化设施之一,并在标准化、均等化、数字化、社会化等方面提出了建设要求与发展目标。

由文化和旅游部等国家文化主管部门出台的文化改革发展规划,如《文化部“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文化部“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文化部“十三五”时期公共数字文化建设规划》《“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等,都将文化馆作为文化事业改革发展的重要内容,占据了较长篇幅。特别是进入新时代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阶段以来,文化馆全民艺术普及和优秀文化传承的功能和地位得到了进一步加强。由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财政部联合发布的《关于推进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把文化馆定位为“城乡居民的终身美育学校”,要求做大做强全民艺术普及品牌,使艺术融入日常生活,使生活更具审美品味。这一举措极大地提升了文化馆地位,也为文化馆高质量发展明确了方向。作为我国群众文化艺术最高奖项的“群星奖”,其新一届评奖数量从20个增加到了30个,新增的10个奖项主要面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群众合唱和广场舞[3],这是文化馆有组织开展业务活动的重要内容,文化馆的地位和责任也因“群星奖”数量增多而得到进一步提升。

因此,发展文化馆事业,推动文化馆服务融合发展,要上接“天线”,牢牢把握住国家文化事业建设大政方针,特别是洞悉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本质要求,在“大文化事业”发展指引下,确立更宏观的工作视野,夯实文化馆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明确重点建设内容和改革突破任务,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




二、形成“大文化事业”视野下的工作格局

文化馆事业是为人民服务的文化事业,是扎根在人民群众之中的文化事业。人在哪儿,文化馆事业就在哪儿,实现“人人共享”是文化馆发展目标。以县级文化馆建设为例,不能只是县内城关镇老百姓的文化设施,更是全县人民的文化组织机构,服务范围要覆盖全县域的社会公众。这就需要文化馆在“大文化事业”视野下,不断拓展文化阵地,创新服务方式,转型供给模式,确立更为开阔的工作格局,将文化服务惠及每一个人。

在新格局下,文化馆要以文化阵地为基础,推动服务从馆内走向馆外。文化馆通常采用送戏下乡、“文艺轻骑兵”等流动服务方式,将优质的文化资源、演出活动、文艺辅导师资等配送至城乡基层,实现和保障文化馆阵地覆盖范围之外的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为了建立长效机制,做到城乡服务一体化、经常化、制度化,近些年来,全国各地都在以县级文化馆为中心推进总分馆制建设,实现城乡资源整合和互联互通。一般以县文化馆为总馆,在乡村两级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其他公共文化设施设置分馆或服务点,鼓励具备条件的学校、科研机构、企业等内部文化场馆根据自身职能特点,在自愿原则下成为分馆,从而建立城乡联动机制,整合县域内群众文化艺术资源,由文化馆对县域内文化活动、文艺创作、文艺辅导、送戏下乡、队伍培训以及演出器材设备调配等方面进行统筹,实现文化馆服务覆盖城乡全域[4]

在新格局下,文化馆要以实体空间为基础,推动服务从线下拓展至线上。信息技术时代的来临,数字化、网络化、智慧化发展席卷了社会的方方面面,人民群众的行为习惯和文化利用方式也发生了巨大改变,线上服务成为重要渠道。特别是三年疫情,进一步加速了文化网络服务迭代升级。各地文化馆与时俱进,纷纷将线下活动和服务搬到了线上,加快了馆藏优质资源数字化采集和转化,创新组织线上的云展演、云培训、云演艺。近些年来,移动互联网络服务又成为“新宠”,文化馆线上服务更是要重点推进微视频、微音频、艺术慕课等适应移动互联环境使用的数字文化资源建设,利用公共文化云、抖音、B站等系统内外网络平台,开展网络直播活动,培育“乡村网红”,加强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精品的线上推广与传播传承。

在新格局下,文化馆要以功能定位为基础,推动服务从场馆提供转型平台组织。文化馆既是公共文化设施,也是区域性文化枢纽和管理机构,可以为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提供各类渠道和方式,从而改革传统服务供给模式。文化馆从项目、产品、内容的直接生产者、提供者,拓展为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平台的搭建者、运营者,逐步形成汇聚各级各类社会文化资源的公共文化服务平台以及相应的生态体系。近些年来,文化馆在做好馆内服务的同时,主动“破圈”“出圈”,通过组织管理创新,承载了大量社会资源,走出了一条“向社会要资源,为我所用、助我发展”的平台化创新发展之路,促进政府、社会、市场共同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格局逐步形成。

因此,发展文化馆事业,推动文化馆服务融合发展,要下接“地气”,立足现有工作实际,在“大文化事业”发展指引下,打开工作格局,解放思想,勇于突破,创新体制机制,延展服务阵地,丰富网络服务,汇聚四方资源,从而不断扩大文化馆服务覆盖面,对接人民群众文化需求,巩固文化馆全民文化艺术普及和优秀文化传承的功能地位。




三、提升“大文化事业”视野下的治理能力

在“大文化事业”视野下,文化馆服务从一馆一空间一阵地,拓展到总分馆服务体系、线下线上服务齐头并进,场馆服务与平台组织功能兼备。这就需要文化馆提升统筹、协调社会各方力量、协同推进的能力,创新管理体制机制,提升现代治理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提升治理能力,要构建更加合理的文化馆治理结构。从管理到治理,文化馆管理对象和范围已经从馆内的人、财、物等,扩展到馆外的资源、场地、平台等。在“大文化事业”视野下提升文化馆治理能力,就要突破文化主管部门和其他部门之间的管辖壁垒,实现共建共享;就要突破纵向的服务体系各层级之间的管理壁垒,实现上下畅通;就要突破横向的社会主体之间的竞合壁垒,实现共生共荣。近些年来,国家推动文化馆法人治理结构改革,鼓励有关方面代表、专业人士、各界群众按章程规定进入理事会,参与决策、管理、运营和监督,目的之一就是打通政府不同部门之间的管理壁垒,为广大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提供有效渠道,从而不断推动文化馆改进服务方式和手段,激发文化创造活力。

提升治理能力,要建成日臻完善的文化馆管理制度。推动文化馆发展现代化转型,需要在现代治理结构体系下,形成具体的管理规范和制度,树立“法治”理念,做到有章可循、有章必依,摒弃多变性、随意性的“人治”弊端。这些制度包括文化馆面向公众的服务规范和面向管理的业务规范,如涉及到公众活动的安全应急制度、资金使用的财务管理制度、设备资产的国资保值制度、竞聘上岗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环境整洁的后勤管理制度等。特别是规范编制、公开提供文化馆年报制度[5],这是国际上较为普遍的做法,体现出对纳税人负责的精神,同时对完善文化馆内部管理、接受公众监督、提升运营管理能力、提高服务效能具有促进作用。

提升治理能力,要不断优化社会参与机制。国家层面已经出台了各类政策法规,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通过兴办实体、资助项目、赞助活动、提供设施、捐赠产品、志愿服务等方式,参与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在“大文化事业”视野下,社会参与文化馆服务机制,也就是社会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提供机制。应当持续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精准把握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强化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采购大会平台作用,不断提高供需匹配度;加大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力度,以市场机制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积极性;加强文化类社会组织培育和孵化,完善社会力量参与的公共文化共同体生态体系建设;推动文化志愿服务发展壮大,挖掘民间文艺达人,组建群众文艺团队,创新“村晚”、繁荣广场舞活动,让群众成为文化活动的主角,成为文化馆服务供给的重要力量。

当前,提升治理能力的关键是突破高质量发展“瓶颈”,大力发展普惠性非基本公共文化服务[6]。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也“水涨船高”。在“大文化事业”视野下,文化馆服务供给需要统筹考虑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和多样化文化需求,向高品质服务转变,群众文化需求从常规性基础服务向个性化特色服务拓展。文化馆可以率先探索在财政保障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范围之外,创新发展群众有需求、文化要传承、市场却供给不足的普惠性非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可以通过优惠收费、众筹等多种模式,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在健全并满足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基础上,创设更丰富的普惠性非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

因此,发展文化馆事业,推动文化馆服务融合发展,要在机构设置上更加合理,在职能配置上更加优化,在运营管理上更加高效,在“大文化事业”发展指引下,建立科学治理结构,完善文化体制机制,畅通社会力量参与,不断提升文化馆现代治理能力。




四、推进“大文化事业”视野下的跨界融合

推动文化馆服务融合发展,旨在丰富服务供给,创新服务方式,提升服务品质,从而满足群众需求,繁荣文化事业。在“大文化事业”发展指引下,推动文化馆服务跨界融合,就是进一步扩大合作对象和合作范围,在共建共治共享的基本原则下,把握好各自特点和规律,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与科技、旅游、教育等相融合,促进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相融合,促进政府、社会、市场共同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格局的高质量形成与可持续发展。

近些年来,文化馆与科技应用结合较为紧密,为推进数字化、网络化、智慧化建设,打开了公共文化服务的新阵地、新平台、新空间。全国各地的文化馆与科技融合发展,主要集中在四大方面:一是数字资源建设,如新资源生产、老资源活化、各条块资源整合等,赋能文化服务,为文化馆转型发展、提档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撑。二是服务平台建设,如“一站式”综合性、区域性数字文化服务平台建设,提供活动预约、资源鉴赏、网络直播等服务。三是实体空间数字化应用场景建设,如公共电子阅览室升级改造,沉浸式文化体验服务等,以现代科技推进文化馆传统阵地转型发展。四是大数据分析应用助力决策,对资源使用、活动组织、服务提供等各环节产生的各类数据进行科学分析,为用户画像,进而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文化馆服务效能。

当前,以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区块链为代表的新兴科技快速发展,特别是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影响。国家正在实施文化数字化发展重大战略[7],在“大文化事业”发展指引下,文化馆更应与科技深度融合,运用先进适用技术,为人民群众提供个性化、精准化、品质化公共文化服务,增强文化的传播力、吸引力、感染力,促进文化馆服务的专业化、智能化、高效化。

近些年来,文化馆与旅游发展结合较为紧密,“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文旅融合发展成为文化馆工作重要内容[8]。全国各地的文化馆与旅游融合举措数不胜数:一是设立旅游咨询台,为游客和居民提供相关服务;组织开展旅游知识和达人经验分享活动,丰富文化馆活动内容;设计文化旅游线路,传播地方文化。二是打造文化馆“旅游目的地”,如推动文化馆设施改造升级,建立非遗体验基地,实施夜间开放;在风景优美的景区、环境美丽的村庄、自然朴素的民宿,布局文化驿站、特色展览等优质文化项目;引导乡村设置村史馆、展览体验空间等,展示与本地风土人情相关的文献和实物、历史文化名人、非遗和文化创意产品以及特色农产品等。三是推动文化馆特色文化艺术活动进景区,如充分依托地域特色文化资源,特色群众性文化活动,将地域文化嫁接景区,融入展演、陈列、体验、分享等形式丰富、参与感强的文化活动,让游客在游览中感受独特的地方文化魅力。四是促进文化馆与文化旅游消费相得益彰,如精心培育一批主题鲜明的文化精品,走入步行街、商圈、街区开展文艺演出、展览展示等流动服务,丰富文旅消费业态。

文旅融合发展让文化馆的文化资源价值更为显著,当前发展重点是要找到更多场所空间来承载、传播文化。在“大文化事业”发展指引下,文化馆可以通过“文化+”或“+文化”方式,赋能社会空间、提升内涵品质。如支持城乡公共空间的文化“微更新”改造,在沿江沿河、社区园区、楼宇商场、绿地公园、街区广场、交通枢纽、景区景点、古镇乡村植入阅读、展览、演艺、休闲运动等元素,将其打造成为主客共享的休憩、交流、活动的新型公共空间。

文化馆也是中小学生课后培养艺术兴趣、学习艺术知识、提升鉴赏水平、掌握艺术技能的好去处。特别是学校“双减”政策实施以来,文化馆通过“四点半”课堂、非遗进校园、学生艺术团等多种方式,主动介入学校美育教育,为青少年提供了内容丰富的文化资源和相关课程,以及各类展演展示平台和机会。

因此,发展文化馆事业,推动文化馆服务融合发展,要跳出“就文化谈文化”的思维定势,主动“破圈”,拓展更多领域的跨界合作。在“大文化事业”发展指引下,文化馆服务涉及到宣传思想、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电影戏曲、全民健身、科学普及、全民阅读、法治建设、社区治理、乡村振兴等各方面内容。文化馆可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要求,争取与同样承担公共文化服务责任的新闻出版、电影、教育、体育、科技等有关部门,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科协等群团组织,开展合作;争取发展改革、经济信息化、公安、民政、司法行政、绿化市容、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规划资源、住房城乡建设管理、农业农村、卫生健康、统计等各类职能部门支持,汇聚多方资源,发挥文化馆组织开展艺术普及和文化传承活动的优势,开创出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之路。


五、结语

无论是“小文化事业”,还是“大文化事业”,从文化馆而言,应当始终坚守专业操守,明确“一切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理念,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融合汇聚多方资源,以文惠民、以文润民,积极推进全民艺术普及和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彰显文化馆不可替代的社会价值。

推动文化馆服务融合发展,是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从文化馆而言,可以由易到难,可以从身边文化系统内的公共文化场馆做起。如以项目、活动、服务为纽带,与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等机构合作,推动场馆联动、服务融合、创新供给[9]。在取得经验的基础上,再进一步推动多领域跨界合作,推动文化馆服务大融合大发展。




参考文献

[1]文化和旅游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EB/OL](2021-03-08)[2023-12-12].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21/content_5602033.htm.

[2]李国新.论文化馆及其主要职能[J].中国文化馆,2021(1):4-11.

[3]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群星奖评奖办法》的通知[EB/OL].(2022-07-29)[2023-12-12].https://zwgk.mct.gov.cn/zfxxgkml/ggfw/202207/t20220728_934997.html.

[4]文化部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体育总局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印发《关于推进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的指导意见》的通知[EB/OL].(2016-12-29)[2023-12-12].https://zwgk.mct.gov.cn/zfxxgkml/zcfg/gfxwj/202012/t20201204_906310.html.

[5]毛凌文,王全吉,李立群.文化馆年报编制与公开工作[M]//李国新,白雪华.文化馆发展十一讲(第二季).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23:87-108.

[6]李国新.推动普惠性非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发展[J].图书情报知识,2022,39(5):6-11.

[7]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EB/OL].(2022-05-22)[2023-12-12].https://www.gov.cn/xinwen/2022-05/22/content_5691759.htm.

[8]雒树刚.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让文化更富活力旅游更富魅力[J].社会治理,2019(4):10-11.

[9]金武刚.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发展的引领者和促进者[J].图书馆建设,2022(2):25-31.





(注:该论文发表于《中国文化馆》第四辑专题笔谈 中国式现代化与文化馆事业高质量发展系列)


e9fed138d89361eaca79b51ad80a858.png


文化馆发展研究院


文化和旅游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文化馆发展研究院成立于2020年9月,主要职能是谋划、组织、推动文化馆理论建设和学术研究,对事关行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开展调研,反映行业呼声,提出政策建议。文化馆发展研究院建设目标是,打造中国文化馆事业理论和实践的研究中心、信息中心、咨询中心和发展智库,为推动全国文化馆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文化馆发展研究院由高校、科研机构、主流新闻媒体研究人员,长期担任公共文化管理工作的业界人士,以及各级文化馆馆长和理论研究人员代表组成。

1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电话:0393—7229222
地址:清丰县朝阳路与凤鸣路交叉口东100米路南
邮箱:qfxwhg@163.com
技术支持:清丰县数字文化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