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的群文课堂和大家分享的是文化和旅游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副主任尹寿松主讲的“群众文化活动创新发展的思考与实践”。
(以下为第四讲的节选内容)
尹寿松认为,创新发展首先是思维创新,在互联网时代,可以用一种新的思维方式看待群众文化活动。目前有这样一项活动,它的日活跃用户超过1亿,而且用户黏性极强,每天都乐此不疲,可以说是全身心投入、沉浸式体验,这项活动就是广场舞。如果换一个新的视角,就会引发对群众文化活动不同的思考,也会带来新的想法、新的创意。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形式多样,涵盖了各类文化艺术形式,包括音乐、舞蹈、戏剧、曲艺、书法、美术、摄影、文学等等,也覆盖了各类的人群,包括社区文化、乡村文化、校园文化、军营文化、企业文化、网络文化等。
群众文化活动深度融入了每个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和人生的不同阶段,关系到全民艺术普及和人的全面发展,因此群众文化活动被写入我国的根本大法——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章总纲第二十二条明确规定:国家发展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文学艺术事业、新闻广播电视事业、出版发行事业、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和其他文化事业,开展群众性的文化活动。由此可见,群众文化活动的重要地位和重要作用。
立足新发展阶段,在新发展理念中,创新是第一位的。习近平总书记讲到: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创新是时代的主题,是推动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推动群众文化活动创新发展,是全体文化馆的责任和使命。
在这一讲中,尹寿松分别从“群众文化活动创新发展的机遇”“群众文化活动创新发展的思路”“群众文化活动创新发展的实践”三个方面,就如何推动群众文化活动创新发展进行了讲解。
一、群众文化活动创新发展的机遇
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都给群众文化活动带来了一系列新的机遇。可将其概括为:中央重视、人民期待、科技赋能。
(一)中央重视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始终把发展公共文化服务摆在重要位置,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着力增进人民文化福祉。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公共文化服务从完善体系到实施工程,最终将落脚在活动上,因为所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惠民工程实施的成效最终都要通过活动体现,也只有通过活动才能让人民群众最真切地感受到文化的获得感、幸福感。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优化城乡文化资源配置,推动基层文化惠民工程扩大覆盖面、增强实效性,健全支持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这是从推进文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角度,对群众性文化活动提出了健全机制的明确要求。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推动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要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
在中央的高度重视下,各地各部门均在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丰富群众文化活动的政策体系和支持保障。
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出台的《关于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和2021年1月1日颁布实施的《上海市公共文化服务保障与促进条例》,都对群众文化活动提出明确要求和具体内容。
综上,整个政策体系的完善,为群众性文化活动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二)人民期待
随着物质生活的日益富足,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强。根据专家研究和国际经验,人均收入在1000美元到3000美元时,人们进入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并重的时期,人均收入超过3000美元,人们的消费趋向逐步向精神文化消费为主导转型。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全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189元,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834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31元,城镇居民的人均收入已远超过3000美元,农村居民的人均收入也已非常接近3000美元,所以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越高,人民群众物质生活越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就越突出。目前我国已经转向了高质量的发展阶段,人民改善生活品质的愿望更加强烈,享有更丰富更高品位文化生活的期盼日益高涨,这为群众文化活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根据4万多个各级文化馆(站)构成的我国群众文化机构开展活动情况的统计,从2016—2019年,群众文化活动开展的场次和服务的人次都在稳步增加。服务的人次从2016年的5.79亿增长至2019年的7.87亿,场次达到245万场,活动类别包括展览、文艺活动、公益性讲座、培训班等。
尹寿松分享了浙江省文化馆王全吉老师几年前来北京出差碰到 “坚持兴趣爱好的出租车师傅”的故事,认为故事中出租车司机就像是千万个普通群众的一个缩影,反映了当下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需要,这必然推动着群众文化活动高质量发展,同时也对各级群众文化机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尹寿松指出我国文化需求和文化供给之间的结构性矛盾还比较突出,在群众文化活动方面也是如此,活动的数量和质量均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如何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也是文化馆人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三)科技赋能
目前我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建设步伐加快,互联网普及率和用户规模大幅攀升,为群众文化活动的创新发展提供了许多有利条件。
根据去年底发布的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9.89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0.4%,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9.86亿,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到了99.7%。报告显示我国网民喜欢玩短视频,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达9.27亿,占网民整体的93.7%,其中短视频用户规模为8.73亿,占网民整体的88.3%。
网络彻底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也给群众文化活动带来深刻的改变,所以文化馆人必须要积极地去适应和拥抱变化,为群众文化活动插上互联网的翅膀。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人都是自媒体,人人都是麦克风,广大的群众不仅是文化活动的参与者,同时也是创作者、传播者。尹寿松以“博物馆说”为例,强调短视频关键在于内容,因此公共数字文化需要提供更多优质的短视频的内容。他谈到,博物馆行业要千方百计让馆藏的文物活起来,本来就很鲜活的群众文化活动在这方面更是有着天然的优势。
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以下简称“发展中心”)从用户的角度出发,于2020年下半年对国家公共文化云的手机端进行了全面的改版,注重用户的需求和体验,全新设置了六大板块:看直播、享活动、读好书、学才艺,订场馆、赶大集,致力于在手机端打造全民艺术普及服务的总平台,打造全国群众文化活动的中心。
二、群众文化活动创新发展的思路
随着时代的发展,群众文化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变化,尹寿松认为要紧紧抓住群众文化活动的新变化、新需求,以创新驱动引领群众文化活动高质量发展。
(一)新时代群众文化活动的新特点
1.从组织机制看,具有从文化部门主办到社会力量参与的社会化特点。
这是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然要求,来撬动社会力量的参与,这在基层公共文化机构尤为明显。
去年北京市东城区的一家街道级的公共文化机构——美后肆时景山市民文化中心,启动运行后三个月之内,便策划出千场以上富有特色、时尚新颖、极具吸引力的群众文化活动。尹寿松指出基层的公共文化机构如此活跃的原因,就在于委托了专业化的社会机构运营,构建创新型、品牌化和规范化的公共文化运营体系。在活动内容构建方面,美后肆时与100多家传统和新型社会文化机构、200多位文化讲师建立了合作关系。在这些社会机构的共同努力下,短期内通过举办一系列的四合院群众文化活动,把美后肆时打造成了北京最欢腾的四合院和网红打卡地。
2.从内容形式看,具有从传统文化传承到传统时尚融合的多样化的特点。
比如天津市群众艺术馆推出的“梦想家”系列活动着眼于青年人的文化需求,开展了梦想家青年戏剧节、大学生音乐节、大学生相声展演季、梦想家动漫周以及新青年新国运、新青年新合唱、新青年新街舞、新青年新越剧等一系列活动。在京津冀的高校和年轻人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挖掘和发现了众多的青年文艺人才。
3.从呈现方式看,具有从“线下活动+线上直播”到“线上线下活动融合互动”的网络化特点。
群众文化活动实现了从注重线下,以线上直播方式呈现的“+互联网的时代”到线上线下同步策划,融合互动的“互联网+”的时代的转变。
比如2020年上海市民文化节因为疫情防控的要求,把文化活动搬到了网络上,开展了云上文化服务日,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2021年上海市民文化节首次将文化服务日进行线上线下同步启动,坚持在场在线并举。在线下,主会场和5个分会场同时举行,在线上,云上文化服务日同步启动,推出了8大频道12小时的大联播,一共1000多个节目内容,同时开启了5G技术应用,全面支持5G、4K超高清视频直播,8K VR看展,打造全天候、多样化,不落幕的云上虚拟文化节。
4.从活动内涵看,具有从注重数量增长到注重品质提升的品牌化特点。
比如首都市民系列文化活动,经多年深耕,已打造出“歌唱北京”“舞动北京”等一批北京的群众文化活动品牌。湖南的“欢乐潇湘”群众文艺汇演活动,以及四川的“艺术乡村•美好生活”乡村艺术节也都在打造群众文化活动品牌方面做出了许多努力,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创新发展群众文化活动的思路
新时代群众文化的新特点,形成了当下群众文化活动充满生机活力的文化景观。尹寿松指出把握群众文化活动的新变化新特点,创新发展群众文化活动,主要有以下几点思路:
1.把握群众需求,做好服务引导
要主动靠近群众,了解群众需求,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充分发挥群众文化活动寓教于乐的特点,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方方面面的服务,引导群众在参与中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
2.紧跟时代发展,融合线上线下
要树立互联网思维,把互联网作为平台和引擎,推动群众文化活动创新发展,不断提升群众文化活动的覆盖面和实效性,打造群众文化活动新业态,推动形成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生态。
3.整合社会资源,打造活动品牌
探索更广阔的天地、更多元的发展,整合中央与地方、文化与旅游、事业与产业的丰富资源,吸引社会力量、市场主体、民间能人的积极参与,打造活动品牌,实现破圈层传播,进一步提升群众文化活动的影响力。
4.统筹国内国际,推动群文活动走出去
要充分发挥群众文化活动深接地气、通俗易懂、小巧灵活的特点,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活动,让各地优秀群众文化团队节目和资源走出去,讲好中国故事,讲好百姓故事。
现阶段由于疫情的原因,发展中心主要通过在线上和中外文化交流中心合作,把优质的群众文化活动和资源推出去。今后发展中心将依托海外中国文化中心以及中国群众文化学会(国际民间艺术节组织理事会中国委员会)这两个主要的平台,让群众文化活动有更多的机会走出去。
(三)优质群众文化活动的特点
对于优质群众文化活动的定义,尹寿松总结出四个特点:有人物,有故事;有创意,有温度;有能量,有流量;有用户,有互动。
1.关注活动台前幕后,深挖感人故事
在群众文化活动中,不仅要关注台前,更要关注幕后,要去挖掘蕴藏在群众文艺团队中的人物和故事,通过“幕后花絮”带领观众多层次、多角度地去品味、去感受。曾经获得群星奖的舞蹈作品《阿婶合唱团》背后就有许多感人的故事,群众文化活动始终要把关注点放在人的上面。
2.富有创意和温度
一个优质的群众文化活动,应是富有创意温暖人心的。比如四川的冻龄女神文化节,它是依托天府院坝群众文化活动的大本营,塑造出了一批冻龄女神,可以说是群文版的乘风破浪的姐姐。
3.正能量与流量并重
群众文化活动在互联网时代,既要讲能量,传播正能量,振奋精气神,也要讲流量。发展中心从去年开始开展的“乡村网红培育计划”,旨在发掘培育一批优秀的乡村网红人才,打造可持续的乡村网红IP,引领乡风文明建设,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4.有用户,有互动
优质的群众文化活动要关注用户,了解挖掘创造用户的需求,同时和用户展开积极的互动。比如上海市群众艺术馆开展的“午间一小时”艺术导赏活动,该项活动主要面向都市白领,利用午间的时间,为他们定制艺术普及菜单,受到广泛的欢迎。
三、群众文化活动创新发展的实践
(一)《群英汇》
2017年,文化部公共文化司和央视综艺频道合作,推出了首档大型群众文艺展示栏目《群英汇》。以城市为单位录制,集中展示一个地方的群众文化活动的成果,共录制播出40多期,展现了40多个城市的群众文化风采,搭建起了真正属于基层百姓的文艺平台。
当时与央视的导演组和各地文化馆的同仁在讨论节目架构和设计内容时,面临的最主要也是最困难的问题就是如何表现文艺节目背后人的生活和情感。有馆长回忆在录制过程中仅通过梳理几个人物故事就被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自信所感染、感动,相信节目成品更将是正能量满满。所以,群众文化工作新的关注点是人。
2017年《群英汇》栏目刚开始在央视综艺频道午间档播出,由于收视率较高,播出不久就被安排在晚间的黄金档播出。与同时段的节目相比,其收视率一直名列前茅。40多期《群英汇》栏目收视量达到了6.8亿人次。
(二)云上群星奖
2019年第十八届群星奖在上海举办,创新打造了云上群星奖,将台下有限的物理空间,与线上无限的互联网空间相结合,把线下的文艺评奖转变为线上的全景式体验空间。同时,发挥新媒体传播优势,依托国家公共文化云、文化上海云和圆点直播,联合140多家地方云全方位、多角度展示了群星奖的台前幕后,让广大群众通过互联网,关注和参与群星奖的各项活动。
为达到全景式体验群星奖的目的,国家公共文化云在专题页中设计了丰富的内容和综艺式的节目编排,推出了动态宣传海报、各地链接、最新动态、群星奖简介、入围作品、往届回顾、历史沿革等内容,还增加了“我与群星奖”“答题闯关”等互动板块,设置了“群星奖主创说”“群星奖背后的故事”等栏目,进一步发掘背后的故事,增加可看度。
此番尝试让全国的观众在网络云端见证了群星璀璨,同时也开创了公共文化传播的一个新模式,使群星奖的传播效应无限延伸。根据统计数据:群星奖共进行了20场直播,线下观众不到2万,线上访问量高达3385.1万;云上群星奖完成了采访拍摄视频素材842个,近3000分钟,剪辑成片总计89个,约230多分钟;拍摄台前幕后的高清照片2万多张,图片直播发布900多张,传播范围覆盖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928个市县,并吸引了27个国家和地区的网民关注和访问。
(三)百姓大舞台
2020年发展中心依托国家公共文化云,推出了“百姓大舞台”网络群众文化品牌活动。活动以“云上群文风采 共享美好生活”为主题,为全国各地极具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品牌活动,搭建了一个更广阔的舞台。经过各地申报和遴选,最终共有24个省区市的71个群众文化活动,被纳入了百姓大舞台的平台,经过统一的包装和策划,在国家公共文化云上线。
百姓大舞台不仅是百姓的舞台,更是全国群众文化活动优秀品牌活动的舞台。为此开展了网络直录播、短视频征集展播和人气活动推选,通过线上专题和线下各地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进一步提升了群文工作的影响力。
百姓大舞台活动像珍珠似的将散布在全国各地的优质群众文化活动,串成了一串美丽的项链,梳理成了8个板块。比如“全民广场舞”汇集了山西、上海、河南、湖北、重庆还有西宁的广场舞活动;“好歌大家唱”包含陕西新民歌、天津合唱节、京津冀百姓歌手大赛;“乡村文艺秀”既有重庆的乡村文艺会演,也有来自东北长春的乡村文化旅游节,还有四川省乡村艺术节和陕西新农村巧娘才艺展示等等;“达人嘉年华”有上海的浦东文化团队嘉年华、山西的农民工歌手大赛、成都的街头音乐节;“欢庆中国节”围绕国庆和其他传统节日,汇聚了北京房山、新疆、四川的优质的群众文化活动;“区域大联欢”荟萃了优质的区域性群众文化品牌,比如京津冀优秀节目大汇演、长三角群众文化优秀节目展演、赣浙闽皖四省四市民间艺术节、华东六省一市戏剧小品大赛和粤港澳大湾区童话节等等;“时代新风貌”紧扣时代脉搏,推出了上海群文抗疫作品展演、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城市之声”音乐会、“十大国门卫士”表彰大会、“讲述移民管理警察故事主题晚会”、天津的梦想家“新青年·新国韵”青年国风音乐会、“脱贫致富奔小康”赣南六县书画摄影作品联展,以及海南的“新时代最可爱的人”专题朗诵会等等;“明星闹村晚”把各地2020年乡村村晚优秀作品,好的活动荟萃到一起,让老百姓可以在网上享受一场文化盛宴。
根据数据统计,百姓大舞台2020年共推出品牌活动58个,直录播78场,点击量将近2000万人次。
(四)2021年全国“村晚”示范展示活动
进入2021年,开展了全国“村晚”示范展示活动,主题是“欢乐过大年•迈向新征程”——我们的小康生活。“村晚”发源于浙江丽水,是乡村居民自编、自演、自导、自赏的春节期间的群众文化活动,用这样的“村晚”串起了乡音、乡情、乡愁。今年的“村晚”示范展示活动首先改变了名称,把“乡村春晚”改成了“村晚”,这意味着该活动全年都可以依托传统节日、重大节庆,常态化开展。
尹寿松总结,今年村晚的几个突出特点为:文化和旅游融合、线上和线下结合、大屏和小屏联动、新媒体和传统媒体合力。用反映群众身边人、身边事和身边情的节目,展现了广大农村地区的乡土气息、民风民情和人文底蕴,倡导文明过节新风尚,呈现百姓们的小康生活,呈现新时代中国人的精气神。
与央视频的合作,让传统的“村晚”经过策划包装,通过年轻态的转化表达,焕发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在严格疫情防控,鼓励就地过年的形势下,通过网络联动让各地“村晚”从区域的小欢喜发展成遍及全国的大联欢,带着大家体验各地过年的情景,让老百姓的春节文化餐桌上呈现出不一样的年味,让就地过年的群众感受到浓浓的家乡味道。
1.启动仪式暨云上发布会
今年共开展了两场重量级的云直播,第一场是由央视新闻联播报道的“村晚”示范展示活动的启动仪式及云上发布会;第二场是2月4日农历小年当日开展的一场题为:“我的‘村晚’我的年”的云直播晚会,晚会采取“1+7”的形式,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演播厅为主会场,在东西南北中七地设置了分会场,跨区域联动,进行了一场4个多小时的接力直播,集中展示了各地村晚的精彩节目与特产好物,把2021年全国村晚示范展示活动推向高潮,实时参与的人次超过600万。
2.云上“村晚”专题
国家公共文化云、央视频、文化和旅游部官网,分别推出了2021年全国“村晚”示范展示活动的专题。在国家公共文化云上线的“村晚”专题上推出了“村晚云联播”“跟着村晚看中国”“村晚我推荐”“村晚好物集市”等栏目,全景展示了全国“村晚”的热闹场面。央视频推出的“村晚”专题,不仅在首页进行了重点推送,还纳入了央视春晚的专题栏目,让“村晚”和春晚交相辉映,积攒了极高的人气。
3.“村晚”直/录播
精选了18个省区市的27场“村晚”进行了网络直录播,线上的参与人次达到了7700多万。
4.综合性资讯周报节目
与央视频合作,和各地的乡村“村晚”一起推出了综合性的周报资讯节目《我们的宝藏“村晚”》,—共5期,由“咱们村晚精彩多”“咱们村晚美景多”“咱们村晚故事多”和“咱们村晚好物多”4个部分组成。
5.优秀“村晚”示范推荐展播
开展了优秀“村晚”节目的推荐展播,从上千场“村晚”中遴选出了大量的优秀作品,在国家公共文化云和央视频两大平台同步展开了“我最喜爱的村晚”节目展播及投票活动,得到了观众的广泛关注和踊跃投票。在元宵节当天播出的《我们的宝藏“村晚”》第5期周报节目中也正式公布了《2021年我最喜爱的“村晚”节目人气榜单》,来自四川由丁真参与表演的节目最后荣登榜首。
6.央视多频道播出
“村晚”活动还在央视多频道播出,比如在央视农业频道连续6天开展了《农家院里过大年》的“村晚”特别节目,在央视综艺频道密集地对“村晚”进行了特别报道,央视的新闻频道也持续不断地关注和报道各地“村晚”开展的情况。
据统计,今年全国春节期间共举行了“村晚”活动9522场,参与的人次达1.24亿,其中线上的参与人次约1.22亿,占比达到了98.11%。
接下来发展中心将引导“村晚”由春节期间集中开展,向节日期间常态化开展延伸,由侧重文艺演出活动向群众文艺展示、特色文化传承、好物美景推荐综合性活动转变,借助“互联网+”,创新线上线下联动模式,吸引社会力量参与,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将“村晚”打造成为展示群众精神风貌,传承优秀乡土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平台。
尹寿松提出群众文化活动是一个无比广阔的舞台,可以有效激发广大群众的文化创造活力,让更多的人实现自己的艺术梦想;群众文化工作就是一片群星璀璨的星空,每一个充满奉献精神和无私品格的文化馆人,都是天空中一颗明亮的星。
“文化馆事业发展的思考与讨论”第四讲
“群众文化活动创新发展的思考与实践”
的精彩回看已上传。
您可以通过识别下方二维码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