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24日下午15:00,由文化和旅游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主任、中国文化馆协会理事长白雪华主讲的“2021年文化馆行业建设与发展要点”在国家公共文化云、中国知网播出,就此拉开了“文化馆事业发展的思考与讨论(第二季)”的帷幕。
文化馆行业在经历了机遇与挑战并存的2020年后,迎来了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和“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2021年。新的一年,文化和旅游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以下简称“发展中心”)和中国文化馆协会将继续发挥行业领头羊作用,带领全国文化馆(站)开创发展新格局。
在第二季思考与讨论第一讲中,白雪华主任就发展中心职能转变和文化馆行业年度重点工作任务进行了讲解。小编节选了部分精彩内容,通过本期推文进行分享。
一、精准定位,代行国家文化馆职能,推进公共数字文化建设
2020年文化和旅游部党组通过了新的“三定方案”,明确了发展中心要转变职能,其具体职能主要是承担全民艺术普及等公共文化服务相关任务,推动全国文化馆(站)数字化建设,面向基层开展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等相关工作。
今后发展中心主要代行国家文化馆的职能,同时继续发挥原有公共数字文化工程优势,适应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趋势,推进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占领手机端。另外,按照部党组的要求,承担文化和旅游部公共服务司政府职能转移工作任务。
二、全面发力,推动2021年工作再上新台阶
(一)打造“四个会一个展”,推动文化馆行业建设
四个会议,即中国文化馆年会、全国副省级以上文化馆馆长联席会议、地市级文化馆百馆联动、县级文化馆百馆论坛,发展中心都要积极和各级文化馆同仁一起研究问题、推出项目、共同发展。
一个展览,即全国公共文化和旅游产品的采购大会,创新工作机制,推动公共文化和旅游产品供给侧改革。
(二)创建文化馆发展研究院,引领文化馆行业理论体系建设
2020年发展中心组建了文化馆发展研究院,聚集了一批长期致力于文化馆行业研究的高校研究者、各级文化行政部门管理者、各级文化馆馆长,开展行业制度设计、案例分析、调研工作,逐渐为文化馆建立一个学科体系,推动行业的高层次发展。
1.发布了“文化馆事业高质量发展研究计划”课题征集,经过严格遴选,最后确定了重点课题和青年课题,由发展中心专门为这些课题予以资金方面支持。
2.开展了《文化馆蓝皮书》的编撰,依托国家图书馆出版社,把全国文化馆同仁编写的与文化馆相关文章,由零散的、自发的变为成规模、成体系的出版。
3.积极创办文化馆行业刊物。2021年采取的是以书代刊的形式,要出版文化馆辑刊,把整个文化馆行业最精彩的、最反映事业发展前沿的专著、文章呈现出来。
(三)构划“一个总平台、四个中心”,以项目带动发展
1、一个总平台
依托国家公共文化云,打造一个全民艺术普及的总平台,其终端展现主要是在手机端。
2、四个中心
(1)群众文化活动中心
紧扣“十四五”规划和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关于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的明确要求,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群众文化活动中心。2021年全国四大群众文化品牌项目包括:
乡村村晚。在2021年春节期间,国家公共文化云、央视频、新闻联播、央视三套、央视农业农村频道相继报道乡村村晚的活动。在其它重要节日,比如清明、中秋、国庆、元旦等,发展中心会继续推进这项工作。
广场舞。发展中心将继续和央视频合作,大屏小屏联动,采取各地设分会场,各地都设直播台,将广场舞活动进行全国范围的组织推广。
群众歌咏大家唱。按照公共服务司总体部署,发展中心具体承办,开展“唱支山歌给党听”大家唱群众歌咏活动,庆祝建党100周年。
“乡村网红”培育计划。发展中心和央视频密切合作,在全国以县为单位,各地遴选本地的网红,把本地的美景、美食、民俗、才艺通过央视频、国家公共文化云展现给全国人民,结合直播带货等手段,促进地方经济,实现事业和产业同步发展。
(2)全民艺术普及国家资源中心
在文化和旅游部的指导下,发展中心组织策划了公共文化云项目。“十四五”时期在文化馆行业通过中央转移支付资金支持,开展地方公共文化云建设,国家公共文化云形成平台、资源、用户等全面对接。发展中心和各级文化馆,共同围绕“看直播”“享活动”“学才艺”“订场馆”“赶大集”“读好书”等各类内容开展建设。未建立文化云的基层文化馆,发展中心组织力量专门研发了“公共文化云基层智能服务端”,供地方免费下载,免费搭建。全国各级文化馆共同构建的“全民艺术普及国家资源中心”作为“十四五”期间的最核心任务,将对全国各地特色文化资源、民俗、非遗等内容进行拍摄录制,上传到国家公共文化云,形成文化馆系统全国性资源总库。
(3)全民艺术普及文创中心
发展中心将积极引领文化馆行业开展文创工作,在推动政策制定、机制创新以及文创产品开发方面做出有益的尝试。
文化馆行业的文创产品主要分为三类:一是,数字文化资源的再开发和再利用;二是多样化、个性化的艺术培训;三是,非遗衍生品。这三大类是发展中心下一步要重点开发的内容。
下一步要在体制机制创新上寻求突破口,例如:如何通过分配制度改革有效提高员工积极性;如何落实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免费或优惠提供,满足百姓多样化、个性化的文化需求;如何积极引入社会力量,通过文创带动群众文艺创作的成果转化。
国家公共文化云“学才艺”栏目,集中全国各地各类文化馆专业干部、文化志愿者、各大院校艺术类教师、各大院团的艺术家组成全民艺术普及师资库,建立“艺术普及美团”平台,面向社会提供艺术普及和高端艺术培训的导航服务。
(4)全国公共文化和旅游产品交易中心
按照部党组“三定方案”,发展中心负责整合构建全国性及区域性的公共文化和旅游产品的交易平台,今年,我们将在公共服务司的具体指导下,积极推动长三角、大湾区、京津冀、成渝地区、黄河流域的区域文采会的举办,举办第二届全国公共文化和旅游产品采购大会,真正把“十四五”规划提出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项工作落地,引入社会力量,引入市场机制,让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丰富起来,丰富百姓的精神文化产品。
国家公共文化云“赶大集”栏目也要面向百姓,为各级文化馆开设专店,为当地非遗传承人的产品、精神文化类的产品提供销售平台。发展中心和深圳文交所已经达成了合作协议,依托“赶大集”共同打造“文化淘宝”。
(四)开展社会组织建设,大力整合行业力量
1.中国文化馆协会与发展中心配合,完善文化馆行业组织体系。建立13个专业委员会,扶持和提升基层文化馆专业门类品牌性活动建设。
2.推动中国群众文化学会换届。发挥学会专业化、社会化、国际化优势,广泛吸纳群众文化建设相关力量,同时进一步创新国际民间艺术节组织理事会(CIOFF)中国委员会工作。
(五)积极承接文化和旅游部政府职能转移工作任务
1.开展第五次全国文化馆评估定级工作。
2.承办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相关工作。
3.承办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后续建设和管理相关任务。
4.举办“新时代、新风尚、新年画”主题美术作品征集展示活动。
5.推动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相关工作。
在讲解中,白主任从各个角度剖析阐释了发展中心在2021年的发展方向及重点工作领域,网友们更是表达了对2021年文化馆事业蓬勃发展的期待和关注。讲解结束后,白主任通过回答网友提问与观众进行交流和探讨。
网友提问:在“十四五”时期,基层文化馆站在乡村振兴战略中怎样发挥作用?
白雪华主任回答:
乡镇街道文化站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神经末梢”,但也是最独具优势、独具魅力的阵地。群众文化工作县级以上很重要,但是县级以下更重要。中央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一方面要通过拉动经济,丰富老百姓的钱袋子,让大家富起来,另外一方面要留住乡愁,让文化发挥重要作用。乡镇街道文化站多年来一直支撑起了我们乡土文化的脊梁。发展中心做出以下方面的规划:
一是,在基层服务处专门设立了乡村公共服务研究院,主要针对文化和旅游融合问题、乡土文化的保护问题、民间文化的传承发展问题,开展课题研究,策划项目,争取资金。
二是,在信息技术处设立基层公共数字服务研究院,积极推动线上服务向县以下转型,开展以乡镇为主体的数字化服务。
三是,围绕乡村振兴策划项目。例如“乡村网红”培育计划,今年引入央视频,通过手机端反映当地的乡土、乡情、美景、美食,更重要的是把当地的文脉传承下去,保留起来,让每一个家乡人回到家乡,都能够看到乡愁、留得住乡愁。再如,着力推动乡村文旅融合,如何提高乡村旅游或是农家乐的品质,让每一个到农村的游客不仅仅看到美景,吃到美食,同时还要看到当地的风土人情,感受当地的文化魅力,为此我们正在启动《民族民俗文化旅游示范区认定》国家标准修订工作,让它变为促进乡村振兴,打造美丽乡村,推动文旅融合,特别是提升乡镇街道文化站效能的一个重要手段。
四是,积极推动体制机制创新。按照“十四五”规划提出的公共文化服务要引入社会力量,积极探索推动公共文化设施运营和管理开展委托服务。特别是乡镇街道文化站,我的观点是应该引入社会力量,委托社会力量来运营,以缓解“放管服”改革之后,乡镇街道政府压力大、工作任务多的难题。社会力量运营最大的优势在于服务时间、空间、内容等方面灵活多样。相对应的,对于县级以上,我认为还是以政府为主导。国办下发的关于推进县级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的文件强调,越是在乡镇街道文化站交给社会力量运营的时候,越要做强做大总馆,也就是县级文化馆、图书馆要充分发挥行业的指导、调度、监管作用,来把控盈利和公益之间的平衡点。
转发请注明:转自中国文化馆协会主办的“文化馆事业发展的思考与讨论”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