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馆事业发展的思考与讨论 第七讲:把总分馆建成市民精神文化的加油站
发布时间:2021-04-01   文章来源:国家公共文化云;  编辑:张瑞莉 浏览量:0   --   

微信图片_202004101102021.jpg


文化驿站,是我们继城市书房之后推出又一公共文化创新品牌。项目理念是建成市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加油站,从2015年启动,截止2019年,全市共建成“文化驿站” 70家,成为“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的文化新地标。


“文化驿站”建设打破了“区县文化馆——街道综合文化活动中心——社区文化活动室”的单线模式,在公共服务上统筹培训、辅导、展览、创作、孵化等多元功能,在服务领域上实现从城市到乡镇、农村的全覆盖,发挥了“市民精神文化生活加油站”的社会效能。


文化驿站项目得到了文旅部、省文旅厅有关领导和专家的充分肯定。2019年9月,雒树刚部长在一次重要会议上强调: “要建立健全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大力推广‘城市书房’‘文化驿站’等典型做法”。其中提到的两项创新项目:“城市书房”“文化驿站”都是温州推出的创新项目。


一、文化驿站的创意由来


1.传统意义上,群文活动往往是单向输送式、群体娱乐式、简单体验式,参与对象获得比较表面、瞬间的感观愉悦,缺少思想渗透式、精神浸润式的深层体验,参与对象往往是老年人和未成年人居多,而都市年轻群体、知识分子等社会精英阶层参与不多。这让我们对公共文化活动引起一些反思,都市年轻群体如果不参加文化生活,文化活动供给是有缺陷的。


2.当年在上海工作,目睹五光十色各种文化激荡,让人难以忘怀的文化活动,是上海博物馆的文化沙龙,一种以文物鉴赏为主题的文化沙龙。这样的文化活动,对人的影响有时候是长久的,甚至会是一辈子的。


3.个人在部队的工作经历,埋下了政治教育和文化工作创新思维种子,到了地方工作,尝试对公共文化一些习惯性的做法,进行探索性的创新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

例如,从2013年开始,在分管工作领域推出的一系列的创新举措,包括市民文化节、全民阅读节、城市书房、文化驿站、读书会联盟、乡村艺术团等。文化驿站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是和同事们在工作调研的车上讨论设计出来的创新项目。


二、文化驿站的目标定位


设计这个创新项目的定位是:打造适合都市年轻群体参与的文化沙龙,让行色匆匆的都市年轻人慢下脚步,享受文化带来的慢生活。用我们公共处处长的话讲,就是:文化驿站——把日子过成诗。


1.为什么叫文化驿站


驿站,是古代商道上用来临时歇息,为马补给养料的场所。文化驿站,顾名思义,就是为人们提供精神文化养料的休闲场所。


2.文化驿站的工作目标


两个字——“吸粉”!当初设计主要针对的就是年轻群体。让年轻人参与文化活动,成为有人文素养的一代新人,我们的国家、民族才能希望,充满活力!


3.文化驿站的功能定位


五句话十五个字:时尚化(创意理念)、休闲式(场所氛围)、体验版(活动样式)、互动型(品质追求)、文艺范(目标追求)。


三、文化驿站的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 初创探索阶段(2015—2016)1+10,开发1家全市的总站,设置10个不同主题的文化分站,建设过程是逐家推出,建设方式是利用体制内闲置场地,建设各具特色、主题鲜明的分享空间。这些场地包括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名人展示纪念馆、机关及国有企事业单位可利用的公共区域等。


【驿站案例】


南戏博物馆文化驿站——南戏演艺讲解主题分享

大剧院文化驿站——话剧展演探讨主题分享

书画院文化驿站——书画艺术主题分享


第二阶段 扩面升级阶段(2017—2018)1+10+N,面向社会展开合作,温州有大量的地方资源,吸纳社会力量加盟,将文化驿站植入书店、咖啡吧、影剧院、茶座、旅客中心、民宿甚至是商场等体制以外的社会设施场地,加速了文化驿站的布点推开,数量由原来的10家增加至30余家,有团队、企业、社区、街道等加盟,形式多样。


【驿站举例】无料书铺文化驿站、苍南抢红文化驿站


社会力量的加盟,为文化驿站的活动注入了活力,它是社会力量办文化的一种集中体现,文化驿站引入了多家艺术组织参与到建设当中,全市70个文化驿站中大部分是社会力量参与的,他们是文化力量的主力军。


出台了相关文件、纳入了市政府为民办实事工程、拟定了发展规划,制定了运行规范与工作标准:


2017年为了进一步激发更多的社会力量加入到文化驿站建设,出台了《关于推进全市文化驿站建设的实施方案》,明确文化驿站建设可以延伸到文创园区、影院、民营书店、民宿、茶座、咖啡吧等社会场地。区县文广旅(体)局负责选址、制订方案、验收督察等工作; 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社会力量作为文化驿站业主单位,负责提供场地、水电、网络等设施设备,以及日常活动组织、管理和维护。责权利清晰后,社会力量加盟后也纳入文化系统的管理体系。社会单位申请文化驿站,须符合有关标准:总面积200-500平方米,符合消防安全规范,设备齐全,有焦点区域、展示展览墙等,并在驿站门口醒目位置设置统一的“文化驿站”LOGO标牌或灯箱。并要求每个站点在服务功能配置上力求个性化,探索出一条全方位覆盖、高效能运行、可持续发展的文化驿站建设新路子。


2017年开始,文化驿站被纳入市政府为民办实事工程,建设呈现出成规模、成批次、高规格发展的态势,每年市政府给予文化驿站280万左右的财政支持,用于每个站点一定的长效运维补助和活动配送的资金扶持。


第三阶段 并轨提质阶段(2019—2020):1+10+N(社会力量参与)+X(向乡镇村社延伸)


第一步,将文化驿站打造成微型文化馆,这也是建总分馆的目标。原来的文化驿站更多像文化沙龙,既然作为总分馆的模式推行,就要具备文化馆的功能,所以让文化驿站在提供公共文化分享空间的同时,具备文化馆应有的培训辅导、讲座导赏、展览展示、场所预约等能够培育社会团队、培育文化分享人,成为地方文化建设孵化器的功能。


第二步,将文化驿站理念植入乡镇和村社已有的文化分馆、分站点,全面提升乡镇村社分馆(站)的文化品味。原来的乡镇文化中心、村文化站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相对来说,偏老年化,群体性的唱歌跳舞更多;而文化驿站开展的是符合年轻人的、高品质的文化活动。我们把这种理念植入到乡镇文化分馆和村文化分站,使得文化活动得到全面提升。


第三步,将文化驿站工作理念延伸至乡村艺术团。乡村艺术团,是温州市近两年推出的公共文化创新项目,目标是让所有有条件的村都能建起一个艺术团,这是致力于温州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全面提升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的手段,而量身打造的创新品牌,让温州市5000余个行政村实现全覆盖,现已完成70%,今年将实现全覆盖。具体做法是让每个村的文化达人组成一个乡村艺术团,进驻到已经建好的文化礼堂、文化中心,场地可免费使用,为村民提供公共文化日常服务,也负责日常免费开放,是实现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的过程,是温州吸纳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建设管理的有效手段,是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的手段。项目获得了专家的高度评价。李国新教授认为,“该项目可以实现村民自我创造、自我表现、自我服务、自我教育”。将文化驿站的理念植入到乡村艺术团这一做法的目标,是希望乡村艺术团建设起来以后,开展的活动也更加“文艺范”,不仅仅是唱歌跳舞,希望有如电影分享会、阅读导赏、展览讲座等活动,使村级文化活动效能有所提升。这个过程虽然做起来难度较大,但从目前推进情况来看,效果还是好的,受到村民欢迎,在推进过程中,有在外经商的温州人对此非常支持,投入资金、服装道具,有在外的文化达人专门回来指导当地的乡村文化活动,这些宝贵的公共文化财富,极大的提升了基层公共文化的整体质量,是非常有意义的尝试,而且有潜力值得继续深挖。


四、文化驿站的运营管理


1.政府引导性投入、顶层设计、属地管理、考核激励。使得文化驿站项目运作进入了体制框架内的良性循环,将文化驿站纳入考核机制,建立评星级制度,对于好的站点有奖励措施,政府引导性投入撬动更大的社会资源投入到公共文化中。


2.文化馆系统网格化管理、下沉式帮带、点单式配送、全市域调配。使文化驿站全程纳入了总分馆的有序运行体系,让它不会游离于管理之外,也不会单独开展不着边际的活动;如,每个驿站的活动方案制定好以后,要向所在地的上级部门进行审核,相应的文化馆和网格员要对其进行业务指导,对活动进行把关、定向。


3.社会力量参与场地提供、活动组织、宣传发动、安全管理、志愿服务。使文化驿站具有了融合社会力量共同建设,参与长效管理的运行方式,通过连锁化运作,一体化管理,社会力量在提供场地的同时,参与活动组织、宣传发动、安全保障,以及配套的志愿者服务,实现体系化和规范化的运营管理。


五、文化驿站的鲜明特点


文化驿站和一般意义上的总分馆制建设相比较有一定差别,文化驿站如何体现总分馆?


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的目地提升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提升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应有的使用率。温州文化驿站项目较好的实现了这个目标,激发了基层开展公共文化活力,使基层的公共文化活动呈现出一些崭新和鲜明的特征:


1.在充分用好系统内市县乡村四级文化设施网络基础上,有效整合了部门、单位、企业、个人可利用场地和资源,拓展了公共文化的覆盖面。


原来的覆盖是系统条线以内的,现在拓展了系统以外的阵地,更加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的要求。


2.吸纳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建设与管理,拓宽了公共文化产品的提供主体,提升了公共文化的社会参与面与影响面,减少了政府财政投入和事业管理方面的压力。


社会力量参与进来后,公共文化产品提供方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很多社会力量投入进来提供公共文化产品,跟自己条线上长期以来提供的一些歌舞类或短平快的的文化产品相比是大不相同的,有社会力量参与的文化活动的吸引力和社会影响力是不一样的,特别适合年轻人。


3.吸引大量社会人才、各界精英自愿加盟,激发了组织开展公共文化活动的创造活力,增强了公共文化的吸引力和渗透力,提升了公共文化的品味。


这给文化驿站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原来是想吸纳年轻人进来,为年轻人提供更加时尚化的文化活动,让他们来当我们的粉丝。现在来看,一定程度上,我们成为他们的粉丝。社会人才、社会精英加盟进来,用他们的知识、眼界,为公共文化服务注入大量的新知识、新动能,为公共文化的吸引力、感染力的提升带来质的飞跃。


4.营造了舒适时尚的人文环境,增强了公共文化的吸引力和渗透力,提升了公共文化的品味,为改善城乡居民生活品质提升了新动能。


文化驿站的环境幽雅舒适,进来后有轻音乐、软座,不像传统意义的文化场所那么古板,舒适的环境可体验、可欣赏、可品味,给市民业余生活提供了新的样式。


六、文化驿站的几点启示


1.精准服务是市民所向。精准服务是近年来社会经济发展领域反复倡导的用词,从公共服务角度来讲,如何提供更加精准的服务,是这些年来各级政府部门都在探索的。文化驿站恰恰体现了精准服务,目标指向非常明确,就是针对年轻人,服务内容是时尚化、休闲式、体验版、互动型、文艺范的文化活动,吸引了年轻人和其他一些群体,说明它是市民共同追求的方向。这个项目受老百姓欢迎,和精准服务是分不开的,像城市书房、乡村艺术团也是精准服务的一个方向。


2.文化情怀是创新关键。组织者和参与者积极为公共文化服务献计献力,不以获取利益为目的,社会组织参与过程中,通过项目提升经营者社会影响力,实现双赢的同时,为市民提供有情怀的文化服务,是城市人文精神的互相关怀、精神上的互相激励、物质上的互相支持、文化上的互相联动。


3.社会力量是强大支撑。社会力量的加盟,对原有体制内的场地设施、人员队伍、常规工作的开展,加注了内容,提升了品质,激活了队伍。


4.规范引导是根本保障。对社会力量的参与要持续进行引导规范,通过出台有关规范,不断提升品质,实现总分馆建设的高质量发展。这种规范的引导,体现在各级加强监督、加强考核、加强面对面帮扶、加强团队培育。


注明:转自中国文化馆协会主办的“文化馆事业发展的思考与讨论”专题。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电话:0393—7229222
地址:清丰县朝阳路与凤鸣路交叉口东100米路南
邮箱:qfxwhg@163.com
技术支持:清丰县数字文化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