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回顾】罗云川:面向“十四五”的文化馆数字化建设与服务
发布时间:2021-05-12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馆协会;  编辑:张瑞莉 浏览量:0   --   

       2021年4月7日下午15:00,文化和旅游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副主任、公共文化大数据应用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主任罗云川主讲的“面向'十四五'的文化馆数字化建设与服务”在国家公共文化云、中国知网如期播出。文化馆(站)的各位同仁、网友通过这一讲的学习,对文化馆数字化建设在“十三五”时期的进展和“十四五”时期的发展规划及重点任务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罗云川讲到,在“十三五”期间,全国文化馆(站)的同仁们广泛开展数字化工作,使得文化馆数字化服务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去年在疫情的特殊形势下,文化馆的数字化服务反而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提升。迈入“十四五”时期,在新的阶段、新的形势下,文化馆数字化建设将迎来新的任务。
 

十九届五中全会和今年两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都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数字化提出了明确要求:要“推进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和数字化发展”;2021年3月,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三部委发布的《关于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也明确提出要“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的数字化”,并指明要“提升数字文化馆的网络化、智能化服务水平。进一步完善国家公共文化云等平台的大数据管理和服务功能。推动国家云和地方云、地方云和当地智慧城市平台的对接”。

文化馆在“十三五”时期迈出了数字化的步伐。进入“十四五”高质量发展阶段,要着眼于向网络化、智能化,更高水平、更精细、更智慧的服务进行拓展。

文化和旅游部胡和平部长在十九届五中全会面向文化和旅游系统的辅导培训中和今年两会接受媒体采访时,明确提出“十四五”期间文化和旅游系统要构建“一个工程”“七大体系”。“七大体系”之一就是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其中明确要求“大力推进数字文化建设,建设国家公共文化云、智慧图书馆体系,实现公共文化服务走上云端、落入指尖”。

罗云川指出数字化是“十四五”期间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他就文化馆“十四五”期间的数字化建设,分别从三个方面:1.“十三五”时期文化馆数字化建设的总体情况;2.公共文化云在“十四五”规划中的重点任务;3.“十四五”期间文化馆数字化建设与服务的思考,分享了看法。

一、 “十三五”时期文化馆数字化建设进展

(一)数字文化馆建设总体情况

数字文化馆是2015年中央财政在公共数字文化专项中设立的,从2015年到2020年已有6个批次110余家文化馆纳入了中央财政经费支持的数字文化馆建设项目,其中副省级以上文化馆48家,市县级文化馆70余家,中央财政累计投入项目建设经费达1.7亿余元,可看出数字文化馆项目贯穿了整个“十三五”时期。

数字文化馆建设提出六个指标:

1.研究拟定建设标准;

2.完善服务设施设备;

3.整合利用文化资源,特别是群众文化活动资源;

4.搭建服务应用平台;

5.打造文化体验空间;

6.探索形成新的公共文化服务模式,特别是文化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服务模式。近年来在这六个方面的探索卓有成效.

(二)标准规范建设

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以下简称“发展中心”)在2019年申报立项了国家标准中的第一个文化馆数字化方面的标准——《数字文化馆资源和技术基本要求》,现在正在积极申报行业标准《文化馆大数据采集规范》。各地在数字文化馆建设方面也有一系列标准,比如安徽的《安徽省数字文化馆建设标准》、湖南的《湖南省数字文化馆工作指南》、广东的《广东省数字文化馆与市县文化馆对接指南》、内蒙古的《内蒙古自治区数字文化建设与服务指导规范》以及山东东营的地方标准《东营市数字文化广场建设和服务规范》。

自2019年初立项以来,为早日出台国家标准——《数字文化馆资源与技术基本要求》,文化馆界的同仁都参与到讨论之中,数易其稿。今年会更大范围地征求意见,之后提交至全国文化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国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审核。

(三)数字平台建设

国家公共文化云是在已有的国家公共文化数字支撑平台的基础上改版升级的,于2017年9月15日上线。近年来,在全国各地公共文化领域同仁,特别是各省、市、县文化馆同仁的支持下,国家公共文化云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截止至去年年底,国家公共文化云累计发布各类资源达到132840条,累计访问量是7.06亿次,累计对接地方数字文化平台116个。

国家公共文化云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微信公众号H5页面、手机APP以及 PC端网站。手机端的微信平台和APP有六大板块:看直播、享活动、学才艺、订场馆、读好书、赶大集,这六大板块重点面向的是个人用户服务;PC端有八大板块,是在手机端六大板块基础上增加了两个板块,一个是汇资讯,另一个是聚行业。聚行业主要面向公共文化机构,进行互动交流。国家公共文化云的平台设计,兼顾了个人用户和机构用户。

目前在全国3319家文化馆中,有2654家开通了微信公众号,占全国文化馆数量的79.96%。“十三五”的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有一个指标:到“十三五”末,全国的文化馆有50%以上开展数字文化馆的服务。从微信公众号开展服务这个角度来判断,已经达标。除此之外,已有2175家文化馆建设了网站,占65%;还有654家文化馆,建设了手机APP,占19.7%。

(四)数字资源建设

1.文化馆地方资源建设立项情况

文化馆的数字资源建设在2015年之前几乎为零,但在“十三五”期间取得了明显进步。文化馆地方资源建设立项在2015年有13个项目,到2019年是62个项目;2015年获得相关经费1010万元,2019年的经费是4649万元,项目和经费数量均有大幅度增长。

进入“十四五”,为使“公共文化云”项目顺利推进,国家和地方对各地文化馆的建设,包括平台建设和资源建设,都给予了很大的资金支持。

2.2020年全民艺术普及U课

2020年在疫情之下,发展中心联合中国文化馆协会启动了“2020年云上全民艺术普及U课征集活动”。全国各地的文化馆积极参与其中,共有102个场馆推荐了各类艺术普及课程535个,视频1818个,总访问量1211万人次,点赞量80万,入驻师资352人,面向全国各地文化馆,征集到了包括非遗、绘画、摄影、舞蹈、音乐、书法、戏曲、国学以及新媒体应用等丰富的文化艺术普及类资源。

3.国家公共文化云直录播

近年来,各类公共文化机构普遍将直播作为一种很好的数字化服务形式。国家公共文化云的直播取得了很大进展:从2015年举办的10场直播(2017年9月之前称为中国文化网络电视),到2019年的432场,再到2020年的409场。2020年因疫情的缘故,上半年直播活动较少,但下半年比如10月到12月,达到每天一两场或者两三场的频率。

直播量在增长的同时,访问量也在增长。2019年平均访问量达34.8万余次,2020年和2018年都超过20万余次。

通过这些数据还可了解用户的使用习惯。大部分用户通过手机观看直录播:微信端占59%,APP占24%,PC端大致占17%。还可看出各类别直录播活动的比例,占比最大的是文艺演出,其次是音乐会,第三是戏剧。

另外,从各类型节目的平均点击量来看,排名靠前的是曲艺、非遗、文艺演出、广场舞,它们属于受关注度和点击率比较高的节目类型。

(五)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群众文化品牌活动

近年来,各级文化馆积极举办全国性、区域性、地方性的群众文化活动。发展中心也通过举办有影响力的群众文化活动,在形成品牌的同时提高社会知晓度。目前发展中心正在联合各地文化馆推动2021年的重点品牌活动:乡村村晚、群众歌咏、广场舞活动和乡村网红培育计划。

二、公共文化云“十四五”规划中的若干重点任务

公共文化云在“十四五”规划中有以下六大任务:

1.建设以看直播、享活动、学才艺、订场馆、读好书、赶大集六大功能为核心的全民艺术普及服务总平台。总平台的六大功能是发展中心的重要职能,也是枢纽和抓手,凝练了文化馆领域的重要工作;

2.全民艺术普及资源总库建设,要形成适合各门类艺术普及的精品资源体系;

3.全民艺术普及文创产品体系建设,要不断探索形成文创产品的机制和相应的产品;

4.公共文化和旅游产品交易平台建设;

5.全民艺术普及技术支撑体系建设要对总平台、总库、体系及对接形成总体技术支撑;

6.基层全民艺术普及服务提质增效,要把服务落到基层,提升效率,提高质量。

结合这六大具体任务,在数字化建设方面,罗云川提出以下几点思考:

(一)国家公共文化云技术架构

国家公共文化云技术架构现已初具雏形,在“十四五”期间将深入开展建设,不断进行完善提升。国家公共文化云主要面向的用户是机构用户和个人用户,以六大功能板块为主要核心,并推出了微信版、 App版、网站版,支持手机、电脑、一体机各类智能终端。国家公共文化云同时要与地方公共文化云、地方数字文化馆平台进行对接,形成集群的、互联互通的优势。目前,有些文化馆的数字化平台就是地方文化云,有些地方文化云在文化和旅游主管部门,所以要设计适用不同情况的对接标准,来对接文化馆的数字化平台和地方的公共文化云,形成集群。

国家公共文化云要构建三个池:用户池、资源池和数据池。用户池是对所有用户包括机构用户和个人用户的统一管理,逐步实现和地方平台的单点登录、相互认证;资源池要汇聚和共享国家和地方全民艺术普及的资源;数据池是把实时数据、累积数据、各类服务数据和运行管理数据形成数据池,以便进行分析,为各级文化馆提供决策支持和服务优化,在一定程度上进行数据的开放和共享。在此基础上还有一系列用于工作推进的管理系统,比如志愿服务系统、文化馆评估系统和乡镇文化站的工作平台等。所以,国家公共文化云总体技术架构既是开放的,也遵循相应的标准规范,同时也是共享的。

(二)国家公共文化云“十四五”技术升级

“十四五”期间,国家公共文化云要持续进行技术升级。“十四五”之初,以下技术在文化馆数字化服务中将得到广泛应用,值得关注。

1.VR增强技术

通过VR增强技术,构建沉浸式体验的服务场景。

2.5G+4K高清直播技术

5G相关的技术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应用是高清直播,去年国家公共文化云与上海云合作开展了5G高清直播的实验。进入“十四五”之后,在5G+4K高清技术下,直播形态、网络培训和远程辅导形态的交互应用会更加成熟和深入,也会拓展更多的应用场景。

3.智能终端互动体验技术

在数字文化馆体验区中配有如绘画、书法、舞蹈、戏曲、摄影等方面的设备,这些设备在“十四五”期间会更加智能、对使用者更加友好,方便使用者更好地在线上平台进行交互。过去设备的资源更新是没有接口的,导致设备中人机交互体验的内容无法更新。在“十四五”时期,此方面的技术需要进一步提升,使设备服务项目不断更新,能够有新的内容供群众去体验。更新的同时与云平台以及文化馆的艺术普及职能要紧密结合。

4.图像识别技术

图像识别技术既是用户服务需要,也是安全保障需要。

5.身份认证、内容鉴权

区块链是目前的热门技术,在文化馆网络集群的环境下,身份认证、内容版权的鉴权都可以进行深入的研究。

6.大数据技术

在“十四五”文化馆的数字化建设中,利用大数据进行模型构建、数据分析、算法分析、多场景采集等各类技术至关重要。

(三)地方平台与国家公共文化云对接

“十四五”公共文化云的构建上,要形成公共文化云的平台集群,地方平台包括公共文化云和文化馆的数字化平台在其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所以在“十四五”期间,平台的互联互通和对接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

目前国家公共文化云跟地方平台对接了116个,其中省级平台43个,包括省级文化馆29个,省级图书馆12个,除此之外,与少量市县级的平台对接。国家公共文化云与地方平台的对接目前还处于起步状态,进入“十四五”后,数据层面会有大幅度的增加。

平台间主要有两种方式实现资源对接,一种是通过系统平台的接口对接,另一种是地方机构通过注册用户上传资源。目前通过接口对接的资源达到126725条,通过注册账号上传资源的有2400条,所以通过接口对接的方式,对接资源、共享服务是主体方式。

目前的对接还属于初步对接,但已经形成一种合力效果。在资源效果上,以2020年对接数据为例,在国家云发布的对接资源是47500条,占国家云2020年新增资源(76185条)的62%,为国家云新增资源带来超过六成的增长;在访问量上,目前对接的资源也为国家云平台带来了17.5%的访问量。国家云跟地方平台的对接,不仅会为地方平台提供资源,同时也能提高地方平台的访问量,这就是要达到的合力效果。这种集群使得各个平台既丰富了内容,也提高了访问量,增加了平台对用户的友好性和服务的选择性。

下一步平台对接重点工作主要包括这样几个方面:

1.对接标准规范:接口统一,互联互通

地方平台与国家公共文化云要有相应的对接标准规范。目前已有初步的标准规范,对活动、用户、资源、数据方面的对接做出了要求。

2.“6+X”的功能架构:求同存异,保留特色

目前“十四五”公共文化云规划有六大板块,已经形成未来“十四五”的基本框架。地方云平台、地方数字化平台也要逐步形成“6+X”的功能架构。“6”是与“十四五”公共文化云的六大板块相匹配,要有共同的表述语境和对接标准,使得这六个板块进行较好交互。同时,各地也应该有各自的特色,求同存异,保留特色。

3.平台共同体:服务深度融合,形成发展合力

各地要在“6”这个规范的基础框架上发展各自的“X”特色,形成平台共同体,使服务深度融合,形成发展合力。

1)公共文化云基层智能服务端

公共文化云的基层智能服务端主要面向县及乡镇的公共文化机构。很多地方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公共文化机构,没有充足的资金和人员自己构建数字化平台,这些地区的公共文化机构可利用基层智能服务端,将其作为中间平台,发布本地资源,也可借助平台提供的基础资源,形成本单位的微信公众号以及PC版网站。这些公共文化机构既可通过独立设置的数字化门户入口发布本地的资源和服务,还可实现和国家公共文化云后台的无缝衔接。

有些地方对地方云平台有统一的规划,比如省级构建了平台,要求市、县级公共文化机构在平台上设立专区,形成集群,针对这种情况,只需对接省级平台即可。国家云与地方云的对接和基层智能服务端互为补充,形成一个整体。基层智能服务端可在线上申请,之后会有详细的指导建站的程序。

2)打造全民艺术普及大数据中心

“十四五”期间,基于目前文化馆的体系框架、平台以及结合发展中心与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联合共建的公共文化服务大数据应用重点实验室工作,要努力打造全民艺术普及的大数据中心。

目前,部分文化馆已在构建各自的系统,初步形成了数据,有些也已形成了数据中心的雏形。今年通过大数据系统与地方文化馆合作开展大数据对接实验,重点关注实时数据和累计数据,以期在实验室和发展中心就能够看到地方的实时服务情况。在此基础上,希望能够在全国更大的范围内实现对接,形成全民艺术普及的大数据中心。

大数据中心最基本的功能有两个,一是面向用户,提供全民艺术普及“千人千面”的智能推荐服务;二是面向机构用户,发挥全国文化馆(站)服务监测与管理作用,利用大数据监测文化馆(站)设施状况、免费开放情况、服务群众数量、服务效果等。

大数据中心目前正在构建并初步采集了数据,数据包含云平台的访问情况、各地文化馆的入馆情况、开展培训情况、线上线下活动情况,以及从业人员的统计分析等。经分析后的数据具有很大参考价值,如可通过目前正在开展的文化馆评估定级工作构建出整个行业的大数据体系。

实验室已经开展了一些专题内容的分析,比如对2020年在线上举办的云上文采会开展了专题数据分析,通过对产品种类、用户最关注的产品种类及搜索热词等进行分析,就用户对智慧软件、文艺演出,特色活动、文化内容等需求类别分析,以及利用用户热力图,分析用户的活跃度、活跃时间和分布情况,能够对未来的工作比如2021年即将举办的文采会提供极具价值的参考。此外,对2020年的基层直录播情况也开展了专题分析并形成分析报告,公布分类排行榜,包括点击量、活动以及各个省参与场次的榜单。

三、“十四五”文化馆数字化建设与服务的思考

(一)数字化和数据化

省、市、县三级文化馆在“十四五”期间,要注重数字化与数据化发展,要意识到数字化对于公共文化机构,特别是文化馆领域的重要性。首先,开展群众文化活动要数字化,要形成资源库;其次,培训资源要数字化,要形成教学资源,能够在线上开展服务;另外,文化馆的服务空间应有相应的数字化设备设施支撑空间环境的数字化,同时在线上构建虚拟的场馆空间。在“十四五”时期,文化馆的数字化要成为运行管理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形成一个新的常态。

数据化就是将各环节数字化形成的数据进行梳理归类分析,可为文化馆的服务和管理提供帮助,而数据本身就是文化馆重要的资产。“十四五”时期,文化馆在大数据体系的构建方面大有可为。首先需要关注数据化能够为文化馆带来什么,通过数据化能够产出什么,比如能够发现区域用户最喜欢哪一门类的文化艺术,各方群体的偏好,通过这些偏好进行有针对性的服务,再比如服务水平可以在哪些方面提升,都可以通过数据化来进行分析的。

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图书馆在大数据分析方面成果丰富,以浙江图书馆2017年大数据分析报告为例,报告分析了读者的阅读页数、性别偏好,统计了阅读厚度及借阅总时间。希望在“十四五”时期,文化馆的大数据分析能有所发展,为文化馆发展提供数据支撑,比如,可以针对参与全民艺术普及的用户特征、参与的门类及参与方式等情况做出分析。这些分析是文化馆职能的体现,也是对群众文化艺术需求、文化艺术参与的呈现。

发展中心也在为积极推动文化馆数据分析,开展相关工作。罗云川提到,希望文化馆能够不断推出在公共文化领域甚至更大范围内有广泛影响力的大数据报告。

(二)打造独特IP

IP是一个独特的标识,具有唯一性。在新的发展阶段,文化馆要打造不可替代的独特标识,“独特”的特点会使文化馆在一定区域内,特别是在互联网上具有较大影响力。

1.资源IP

近来,文化馆也在打造资源,各地文化馆对于IP的打造做出很多探索,比如广州市文化馆的慕课是结合文化馆自身的优势打造出来的,会在一个区域内形成非常独特的IP。资源在质量,不在量,要抓住其不可替代性。

2.名人IP

如同普通民众通过自身努力成为网红,文化馆人也可成为有人气、传播正能量的“名人IP”,如东莞的“非遗小姐姐”在直播间为东莞的非遗好货代言。

3.活动IP

活动IP的打造是文化馆的强项,通过打造各地独具魅力的、被社会公众知晓的活动,成就文化馆活动品牌,比如丽水的乡村春晚。

4.场馆IP

文化馆的场馆IP要有空间的设计,要具有美感、时尚感、舒适感、和谐感及科技感等元素,让人们享受其中。通过某一个元素形成文化馆的独特IP,比如天津滨海新区文化中心的构建。各地要结合各自特点,去推动形成独特的IP。

(三)矩阵式的传播与服务空间拓展

罗云川强调,在“十四五”时期,文化馆数字化开展服务的平台有很多,既有文化馆领域的一系列平台,也有网络上的传播媒介,要使这些有影响力的传播媒介形成矩阵。为充分利用好互联网媒介平台,需了解平台的所在位置及其特点,针对不同平台的特点和受众群体,提供具有针对性的内容。

国家公共文化云目前已联合各大平台形成了新媒体矩阵,如学习强国、人民日报、人民网、央视频、抖音、快手、今日头条和微博等,这些平台都有各自的发声渠道,可针对各频道特点推出内容。还要充分利用好文化馆领域的数字化平台,据了解,目前各地文化馆自发组建了网络群,通过分享、宣传各自的活动,形成具有强大能量的集群效应。比如今年3月中央民族乐团举办了“华韵心声——唱支心歌给党听”音乐会,演出当晚中央民族乐团联合多家平台对音乐会进行了网络直播,其中,国家公共文化云联合16个省级文化馆数字化平台对音乐会进行了并机直播,当天访问量合计74万余人次。地方的好节目也可以在各自平台播出的同时,联合全国各地的兄弟平台、国家云平台共同播出,形成矩阵式的传播。

服务空间拓展也是“十四五”期间文化馆工作的重要方面。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和财政部三部委发布的《关于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提到:“创新拓展城乡公共文化空间”,罗云川认为主要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探索、拓展。

1.数字文化服务空间拓展

文化馆自有平台访问量的增加,能够使其社会知晓度得到递增,这就是空间的拓展。可利用网络上已有的平台,推出服务和品牌,提升知晓度。另外,用户如果能够长时间地驻留在文化馆提供的服务上,也是一种空间和时间的拓展。

2.城市、乡村公共文化空间拓展

营造更多的提供文化馆服务的空间,这些空间可使用数字化的手段进行嵌入。比如,东营的数字文化广场嵌入了数字大屏,数字大屏能够定期提供文化类的内容,使得文化广场成为了公共文化服务的一个空间。另外,温州的文化驿站形成的艺术空间也是一种公共文化空间的拓展。空间拓展使我们有针对性地提供有价值的服务。

3.文化馆引人驻足的新空间

文化馆自身也要开拓新的空间,使更多人能够在文化馆驻足和体验。有专家指出,文化馆的排练场所在非使用期间并不能成为访问者的驻足区。在“十四五”期间,需要利用数字化手段,合力探索并打造让老百姓能够停下来体验的服务空间。

(四)以人为中心的智慧化服务

文化馆要从数字化走向网络化,再走向智能化、智慧化。实际上,智能化、智慧化的最终落脚点是人,所以数字化服务从过去的普遍开展到能提供什么,再到能向个人提供什么,更加聚焦人民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文化馆作为全民艺术普及的重要职能单位,要“为人找艺”,即为一个人去找他所需要的艺术类的知识、辅导等内容;还要“为艺找人”,为某个门类的艺术找到对其感兴趣的、喜欢的、想要参与的人;要通过平台“因人传艺”,针对不同的人、不同的需求,提供具有针对性的艺术服务;同时也要“以艺聚人”,让不同的艺术门类、不同的兴趣爱好者形成不同的群体,使得这些群体能够互相交流、互相促进。所以智慧化服务应该是个性化、体系化的,而不是分散的服务,这是“十四五”要重点提升的内容。

人与系统的交互更多的是人与人的交互。比如用户跟用户之间形成的社群具有交互性和黏性,它可以持续给用户提供服务,使用户能够在文化馆平台上获得成长,这样用户就愿意长期在此发展。

罗云川讲到,以上就是“十四五”期间文化馆同仁要共同努力的方向,也是借助数字化的建设和服务来提升文化馆的服务水平、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向。

网友提问:

在“十三五”时期,文化馆数字化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请问,地方公共文化云(数字文化馆)平台下一步重点工作方向是什么?

罗云川回答:

““十四五”时期,地方公共文化云包括数字文化馆要从数字化走向网络化、智能化,下一步重点工作方向包括: 一是互联互通,各级各地文化馆平台在信息推荐、服务品牌活动、直录播节目、文化艺术普及资源等方面要加强对接,尤其是国家公共文化云与地方公共文化云的联动和对接,按照“6+X”的模式,依照统一的对接标准规范打造平台共同体,拓宽数字文化馆的服务广度,形成服务合力。 二是提升服务品质,要从广泛性、普适性的服务向个性化、针对性的服务转变,从单一的、分散的服务向连续的、系统的服务转变,从线上线下各自服务向线上线下贯通、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的服务方向转变,从节目资源与用户的互动向人与人互动+人与节目资源互动转变,即拓展服务的深度。这需要丰富资源内容,打通服务类型、服务元素、以及开展个性化服务,提升终端设备水平。 三是构建大数据体系,形成数据资产,持续优化服务,提高管理水平。

网友提问:

数字文化馆标准规范未来的重点工作方向是什么?

罗云川回答:

文化馆作为我国特有的一个文化行业,在标准化方面,与图书馆、博物馆等行业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十四五”期间,数字文化馆标准规范建设主要有三方面工作: 一是基础性的体系框架和基础性的标准制定,比如数字文化馆资源和技术基本要求。 二是平台、数据、资源方面的标准,如文化馆大数据采集规范,公共文化云对接标准、文化艺术普及慕课资源的标准等。 三是服务类标准,比如文化馆数字化服务、远程辅导、网络培训、线上线下群众文化活动开展、数字化终端设备管理维护等方面的管理与服务规范,这些规范标准,地方结合实际制定出台的空间比较大,各地文化馆可以着力制定出台。

“文化馆事业发展的思考与讨论”第三讲

“推动文化馆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思考”

的精彩回看已上传。

您可以通过识别下方二维码观看!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电话:0393—7229222
地址:清丰县朝阳路与凤鸣路交叉口东100米路南
邮箱:qfxwhg@163.com
技术支持:清丰县数字文化馆